华园要闻

年少正得路 扶桑初日升——记大学生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

发布日期:2012-04-11

    2012年的央视记者走基层栏目甫一出台,就令老百姓们眼前一亮,也让1929cc威尼斯里的一批拥有“记者梦”的学生记者们激情满怀。他们怀揣一支笔,踏入黄土垄中,踩上青埂小路,他们遇见了一群刚刚自1929cc威尼斯的校门迈出,却已经在村官、特岗教师这些平凡工作岗位上创造出种种不平凡“奇迹”的青年们。

基层热土写芳华 前途策马绎人生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有我们的地方就斗志昂扬!

——1929cc威尼斯大学生记者团团训

    为切身体验大学生村官与老百姓共苦乐的乡村生活,为记录下从母校走出的学长学姐们的感人事迹,1929cc威尼斯大学生记者团的31名学生记者在经过认真的计划和筹备后,于2012年的寒假冒着严寒雨雪,奔赴全省各县市,开始了此次的“垄上行——大学生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

    此次活动共有31个采访任务,采访范围涉及全省各个地区,采访对象均为威尼斯官网优秀毕业生,分为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两个部分。采访写作不是难事,但是由于此次的采访对象——村官和特岗教师的工作地点均是比较偏远的乡镇,甚至有的还是在交通闭塞的山区,所以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记者们来说,独自一人的旅程是漫长而紧张的,同时也充满着新鲜与挑战。在与采访对象约定好时间地点后,他们坐火车乘汽车,历时数小时颠簸,终于顺利到达采访目的地。

    “我坐完大巴又搭三轮车,下了三轮车又坐摩托车,三四个小时才到达采访地点”,“那个地方很偏,离当地镇上还有十多里,只有一辆面包车是直达那的,需要提前一天打电话预定才能坐上车”,“我转了一天的车,饭都没吃上。”……在开学后的采访总结交流会上,学生记者们手舞足蹈地回忆着当初采访路途中经历的种种“苦难”。

    部分学生记者在采访结束后,因为采访地点太偏僻没办法当天赶回,禁不住学长学姐们热情挽留,便干脆留住一宿,同当地村民们一起吃晚饭,和学长学姐们聊聊村子里、学校中发生的一些有趣事儿,谈谈工作学习中的小感悟。

    “我采访的学姐人非常好,招待我吃了三顿饭”,“我去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一直担心要饿肚子,没想到学姐居然做好饭等着我”,“我和他们一起用炊具生火做饭”,“学姐还告诉我,如果也有成为村官的远大理想,应该怎样提前做好准备”……

    年轻的心很容易靠拢在一起,融洽和谐的相处氛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采访对话,仿佛只是一次心路远行,仅仅为了探望一位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而整装上路。

    采访结束已经一个多月,学生记者们仍然沉浸在“垄上行——新春记者走基层”活动的感悟之中,忘不了学长学姐们在基层一线辛勤工作的忙碌身影,忘不了他们手捧热腾腾饭菜等待自己到来时的期盼眼神,忘不了他们面对面毫无保留传授奋斗经验时的诚挚面庞。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行走在江淮大地的各个乡间小道上之前,31名大学生记者想象到了各种各样在采访途中可能会遭遇的状况,却没有预料到能够收获这样宝贵的回忆和友情。

新春走基层的大学生记者们

    在这次短暂的采访征途中,他们和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同吃同住,感受基层生活的酸甜苦辣,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娓娓道来一篇篇生动感人的励志故事。

 

春锄扑扑早耕耘 扎根希望田野间

    扎下根,当好村级事务的‘组织员’;沉下心,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 融入情,当好政策宣传的‘讲解员’;使足劲,当好农民致富的‘指导员’;送温暖,当好困难群众的‘爱心员’!

——汤星宇

    “虽然我的肩膀还很稚嫩,但是我愿意挑起谭家桥镇这个担子!”寒风凛冽的早晨,酷暑难耐的盛夏,在黄山区谭家桥镇中墩村的田间地头、农家小屋中都能看到一个为村民排忧解难的忙碌身影。他就是谭家桥镇镇项目办干事、镇团委书记、中墩村村里职务党总支书记助理兼团支部第一书记、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汤星宇。

    在2009届毕业生汤星宇的眼中,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上山下乡”,既是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从上任的第一天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吃得了苦、耐得住性子、细心周到地为村民办事。为了解村情,他随身携带“村情记事本”,遇到问题及时记下,事后再仔细分析,妥善处理。珍惜每一次宣传惠农政策、登门访情及为村民提供各类服务的机会,随时记录村民诉求,工作之余还走家串户和村民聊家常,从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汤星宇主动成为了拆迁控违政策的宣传员、村镇干部的助理员、项目建设的服务员、社会矛盾的调解员等,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2009年11月,谭家桥镇实施高速口节点整治工程,需拆迁中墩村12户农房,他又主动承担了4户农户的政策宣传工作,采取三加三工作制:“白加黑、晴加雨、五加二”,挨家挨户了解家庭具体情况,做好记录,并耐心细致为每位有疑问的村民做详细解释,化解了群众的疑虑,最终帮助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渴望通过自己的一双手,改变村里的面貌,凭借自己的知识,努力让村民们过得更好。于是,在这座世界闻名的魅力黄山的山脚下,汤星宇带领全村农民开始了致富路。2011年3月,汤星宇利用自己积攒的5万元和四户茶农一起在中墩村聂家山村民组成立了黄山市黄山区聂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聂家山,同月正式投入运营。合作社成立后,他在全国各地积极寻求客商,采用口头推广、朋友推荐、网上开店、加盟客商、广发样品和实地参观等多种销售模式扩大销售。短短一年间,已生产销售黄山毛峰400余斤,太平猴魁100余斤,总价达13万元,为全村解决了5个富余劳动力。通过成立合作社,不仅村里的茶农实现了增收,而且整个聂家山地区的茶叶价格也普遍上升。

    除此之外,汤星宇还为种殖户、养殖户进行科技知识和销售行情培训,帮助曾因信息闭塞而亏损的生猪养殖户胡家生提升了养殖积极性,扩大了养殖模,今年的年出栏量由之前的30头一下跃上到150头。汤星宇为谭家桥镇中墩村农民自主创业带了个好头。

 


铮铮誓言勇践行 交响人生谱华章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就是这样一枚微小的针。

——胡建军

    胡建军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于他来说,大学毕业后选择怀揣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回到农村,是因为拥有一颗回报之心。胡建军工作的址凤乡小山村地处山区,四面环山,田地广袤,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特殊的资源,有的只是破旧的房屋,环绕的群山,和农民们为了生活而耕耘的汗水。

    上任之后,胡建军通过走访调查、登门拜访与村民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了村情,熟悉了村位置及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他发现月丹村是一个天然产茶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但是村民们过去的生产模式是把当地的茶叶采摘销售给中间商去进行加工包装,获得的利益甚少。他不由开始设想,如果能够自己加工、包装茶叶,做出自己的品牌会如何呢?经过全面调研和思考,胡建军向村里提出了“在全村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茶叶,做强舒茶早品牌,带动我乡旅游业发展,实现兴村富民”的建议,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力支持。但是带动村民发展茶产业之路却并非是平坦的,受传统小农观念的影响,加之村民们对茶叶市场不了解,一些村民对扩种茶叶有抵触情绪。为此,他和全体村干部积极争取乡党委、县茶业办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每天晚上,他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拿着资料、照片等向村民们展示、讲解,深入各组召开村民会议宣传活动,经常工作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们逐渐形成共识,赶在2012年采茶期前,他和村干部们一起从外地引进了新的加工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

    去年十月,当返乡农民贺群喜带着满腔激情回家创业致富,却苦于无项目、无资金、无基地,多次尝试不得不放弃时,胡建军挺身而出。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通过互联网搜寻创业点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反复查找论证,并发现一种名叫珍珠鸡的品种在山区很适合养殖,不仅肉质鲜美,而且投资少,风险小,利润可观。于是其开辟场地并请技术人员指导其养殖知识,一年后即获利10万元。有了成功的经验,胡建军又将这一致富途径介绍给其他村民,积极为养殖户们出谋划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1929cc威尼斯走出去的,像汤星宇和胡建军这样奋斗在基层第一线的大学生村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正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勇于创新的作风,为新农村建设做着积极的贡献。他们好比一粒粒种子,在全国的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思想,传播新的知识,注入新的活力。

 

用心谱写园丁曲 化作春泥更护花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 陈玉立

    热情转化为温情,不变的是执着与追求。她,陈玉立,一个平凡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来到了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一个只有两排平房,唯一的体育设施就是一张乒乓球桌的太平小学。她是乡亲们挂在嘴边的小学全能老师,她是孩子们口中可爱的大姐姐,她是同事眼中亲切好相处的陈老师,她也是领导们口中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女孩。

    在这里,每一位学生见到陈玉立都会甜甜地喊一声“陈老师好”,淳朴的村民也会慈祥、尊重地称呼她一声“陈老师”。在学校附近居住的一对老教师还会经常送给她一些自家种的蔬菜,来客人时叫她去吃口便饭,完全把陈玉立当成自家孩子去照顾。

    从学生到老师,陈玉立完成身份的转变只用了短短的数月,而这期间付出的所有艰辛努力和辛勤汗水是无法用时间去计算的。对于陈玉立而言,留在学校,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一个终点也是开始另一阶段的某个起点。终点是结束了十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生生涯,和象牙塔里的安逸生活正式说再见;起点则是来到这里,成为一名优秀的特岗教师,这是人生旅途的又一个开始,也是她追寻梦想的开始。

    虽然才23岁,陈玉立已经显得比同龄人成熟许多,“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儿时的梦想一直是支撑她一路走来的最大动力。“都说人的第一份工作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如果以后没有更好的选择,我想我会继续这份工作,当一辈子教师。”陈玉立说。在学校,她收获了太多太多,在乡村,她成长得更快更好。也许,正因为乡村淳朴的民风更容易洗去铅华,洗去城市的纸醉金迷,洗去年轻的浮躁,来到这里才成为陈玉立口中所描述的“一个全新的开始”。

    来到农村,令陈玉立感触最深的就是农村经济、村民知识和技能各方面的落后。谈到这里的孩子们,这位年轻的特岗教师不由感慨,农村的孩子太可怜,除了写作业,课外活动很少。他们没办法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放假了可以去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去游泳馆、羽毛球馆休闲运动,他们只能待在家里或忙碌于田埂间。在课堂上,陈玉立经常给孩子们讲她读书时候的事情,向孩子们介绍外面的世界,可她内心深处清楚地明白,想让孩子们扩大眼界,增长见识,语言的介绍是匮乏的,是远远不够的。也许只有让更多的大学生、有志青年加入到特岗教师这一阵营中来,才能改变现状!

    陈玉立亲身体验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她坚定地相信农村会发展地越来越好。她选择留在了这个经常停电,需要自己生火烧饭的小镇,留在了这个连想逛街都无处可去的小镇,留在了这个所有学生加在一起只有89名的太平小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对自己的要求,陈玉立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耐心灌溉它们长大,真诚期待着它们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

 

傲雪寒梅志高洁 今朝且为“铺路”人

    走进八年级的一个班级,当我在黑板上写完大大的“Merry Christmas”之后,无数只棒棒糖向我飞来,一个,两个,三个......,糖洒满了一地,也洒在我的心里。我知道那是学生对我的祝福。我是幸福的,也很激动,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表达我的谢意,但是,我会用心去对待他们所给予我的真心幸福。

——摘自梅洁日记

    没有闪烁的霓虹灯、绚丽的橱窗,甚至没有像样的书店,不到十点钟校园内外已经一片漆黑、周末学生离校,校园一下子安静了,静得能听见山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这样的生活梅洁已经坚持了两年。英语已经过了专业八级的她选择留在高峰乡五桥中心当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早自习、上课、改作业,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生活让她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

    2010年8月底, 201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梅洁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舒城县西南的高峰乡五桥中心小学。简陋的教学设施,斑驳的墙壁,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但是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晶莹、渴望求知的大眼睛坚定了梅洁留下来的信念。恋恋不舍地送走父母之后,梅洁留在了大山里,踏上了她作为一名特岗教师有别于曾经青涩学生生涯的人生。

    一天清晨,梅洁甫一走进教室便瞥见窗台上排放着四五个小玩意,学生们看见她诧异的模样,一拥而上解释道:“老师,今天是圣诞节,那几个是小圣诞树,等它们开了花,我就送给你!”还有的孩子把早早准备的贺卡递到梅洁的手里,大声祝福老师“圣诞节快乐”。年轻的梅老师结束完一天工作以后就会坐在宿舍书桌前,轻轻打开贺卡,慢慢品味着学生写给她的祝福话语,这一刻,她被孩子们的善良和纯真包围住,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回首大半年的生活,梅洁感慨颇深。教学生活教会了她很多做人的道理,不断和学生的相互学习,成就了她今天的成熟和稳重。当初那个大学里懵懂无知的女孩俨然成长为今天这个站在三尺讲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她告诉记者,通过和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的交流,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未来,所有的特岗教师们都有着共同的希望,那就是希望政府能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学校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为孩子考虑,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特岗教师的行列,不断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农村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特岗教师”,这是一个被无数大学生们用火热与激情,聪明与才智,辛劳与汗水书写出的词语。他们选择了奔赴偏远乡村那片广阔天地,选择了站在三尺讲台上挥洒青春,播种希望,他们捧着一颗心来,只为了期待陌上花开;他们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只为了将向日葵的种子洒满整片黄土地;他们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挑起了孩子的希望,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社会的承诺。(文/大学生记者团,统稿/代玲玲,审核/程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