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三】守护在接近天堂的地方
发布日期:2014-05-10
“十月,时令上的金秋,没有丹桂飘香,没有秋风送爽,有的是那些抹不尽的记忆……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十月的自白。从西部计划志愿者转变为山村特岗教师,当汽车的轰鸣变为公鸡的打鸣,当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变成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当每天的办公文件变成课本与作业,当王超变为王老师,身份变了,生活变了,世界也变了。” ——王超
王超,是1929cc威尼斯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学生。2012年7月他通过学校团委报名加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列。当初做志愿者有3个地方可选择:安徽、陕西、云南,他最终选择了云南。
从合肥这座美丽的滨湖城市跨越到海拔地处1820米的高寒贫困山区。这一跨,跨越的不止是距离,还有王超的人生。
八月的留白
2012年7月21日夜里,王超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历时38小时来到昆明。在培训了几天以后,7月27日他又坐上长途大巴车,经历了12小时,他最终到了德宏州芒市。经过长途跋涉的颠簸到达云南,然后被安排到共青团德宏州委工作。一年以后,王超考上了当地的特岗教师。
2013年的8月,他开始了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清平小学支教的生活。前去报到的那天,王超记忆尤为深刻。王超说,去清平小学的那天,坐在卡车上,心里一直很难受,因为那种路是他二十几年一直都没有遇到过的,都是泥泞、崎岖的山路。胃里颠里倒去、七上八下。下山的时候,颠得一身汗,很害怕随时跌倒,到了公路边时,两手发抖,手机拿出来连字都打不了。
有人羡慕云南的美景,羡慕云南西双版纳,羡慕云南香格里拉。羡慕那里的湛蓝湛蓝的天空、一望无垠的草原、成群结对的牛羊……有人说,那里是人间天堂,也有人说那里是接近天堂的地方。而在云南也有极其清贫的地方,那里是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清平小学,位于芒东镇东部,距离潞梁路11公里,地处高寒贫困地区。这是一所困半寄宿制小学,被列为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午餐试点学校,始建于民国年间。王超去的那一年,全校的人数不超过130人,占地面积1534平方米,现校舍面积615平方米,在校学生123人,教职工只有8人。
学校在山上,学生们每天都要起大早,摸黑赶路来上学。路途必须经过很大的斜坡,碰上下雨天,路面坑坑洼洼、泥泞湿滑基本无法直立行走,大人尚且很难行走,可想而知,上学路上这些孩子们在黑夜里得摔多少次才能抵达学校,到达学校后,孩子们的裤子上总是占满了湿哒哒的泥土。
在清平小学,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这些所谓的副课都是由语数老师来兼任,所以他们也根本学不到什么音、体、美方面的知识。学校里除了两个篮球架,两个篮球,再无其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学校的操场也是泥巴场地,山里多雨,王超说他刚去的十多天里,每天都是下着雨,所以篮球场地也是泥泞的,一球砸进水沟里,激起的脏水溅在了孩子们的衣服上、脸上。
学校的器材室,一共有4个篮球、1个排球和几根坏了又接上的跳绳。这些东西充斥了孩子们整个课余时间。学校有六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可惜这些器材远远分不过来,孩子们能玩的机会并不多。在更多的时候,除了两个篮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还有其他的工具来进行玩耍那就是扔沙包、转核桃。
没有课外书,他们只能靠仅有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这些课本来获取知识,但他们急切地渴望着阅读,渴望知晓外面的世界。当很多城市的家长还在问孩子是要买哪种牌子的书包时,这里的孩子背的却是一种名为“桶帕”(方言音)的书包,简单得如同超市里的环保购物袋。
王超支教的日子,在八月初开始,云南清平小学也迎来了一位年轻的新老师。一切都是留白,等待着王超去给孩子们填充色彩。
山里的孩子
“大山里的孩子总是很热情。”王超说,他们不怕人, 一直跟他说:“老师,上我家去坐坐。”山里核桃丰收的时候,这群孩子为他们喜欢的小王老师纷纷带来了自家的核桃,少则几个,多则几袋。很多学生家里有什么菜还会提来送给老师,一颗白菜,几个鸡蛋,却足以温暖这个25岁的青年小伙子。
孩子们放学后,他经常跟着去家访。孩子们回到家里,甚至没有可以用来写字的桌子, 只能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漫漫寒冷冬日,孩子们没有可以过冬的棉鞋穿,却还要睡在地上。脚上一直是那双穿了不变形的缅甸胶制作的凉拖鞋,入冬以后,山里很冷,可孩子们穿的都是凉拖鞋,有时候玩耍的时候他们还赤脚。王超问他们:“你们冬天也穿拖鞋吗?”这群孩子们说是,听到这些回答,王超说他不敢想象,心里很是心酸。这些产自缅甸的橡胶拖鞋,特别坚固,一般买一双大几码的鞋就可以穿好几年,因为贫困,这些孩子们春夏秋冬就是一双拖鞋,风里来雨里去。也因为常年在外跑,所以脚掌都长得又大又厚,几乎畸形。
王超说他记得有个孩子家里空荡荡的,连张饭桌都没看到,孩子回家以后,就搬来个小凳,跪在地上,趴在凳子上做作业;还有一家家里没有床,姐弟俩睡地铺,这冬天就要到了,可他们盖的是薄薄的被子,而且还是透风的墙……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操持家务,放学回到家里会帮家里做饭,背猪草,剥核桃,核桃丰收的时节,有很多学生的手掌伸出来都是漆黑的。在学前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只有六岁,小手漆黑的,甚至指头有点开裂了,因为帮家里剥核桃……这一幕幕,让王超心酸不已。
一次,王超在城里为六年级的孩子带了一副羽毛球拍回来,一个同学说他们把球拍的手柄处弄坏了,问要不要赔偿。这样单纯、质朴的疑问让王超觉得很心酸。他说:“不用赔,你们好好玩,坏了,老师再给你们买一副。”
一切的一切,王超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上课时,看着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看着那一双双皲裂的发黑的小手,王超的心里有着无法言语的辛酸,他被触动了,被孩子们的纯朴,对知识的渴望触动着。他决定,势必要改变这里的一些现状,他要守护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清平在改变
2013年是让王超的内心始终不能平复的一年。从那一年开始,除了支教之外,他还投入到募捐的工作中。他在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里,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任教以来,从2013年9月上旬在郎溪论坛发出募捐帖子,至今为清平小学共募得爱心款24200元,另外他还帮临近的洒坞小学募得11000元爱心款,五名学生有爱心人士单独资助,他们每人每个月能有至少200元的生活费。衣服约3000件,书籍400本。
王超先是在郎溪论坛上发了募捐帖子,安徽天力建筑公司当即捐赠了一万现金。来之不易的第一笔钱,王超用这个钱办起了班级图书角,购买了三百本,如今加上社会上捐赠的,已有七百多本书了。
2013年10月少先队建队节的时候,在他的组织下,清平小学顺利地与郎溪实验小学完成了视频连线结对,随后郎溪小学组织了义卖,所筹得的8000元现金全部捐赠到清平小学。这笔钱现在已经为孩子们配置了体育设施。
2013年11月份,王超通过与新华学院团委联系,成功的与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接,5000元冬日棉鞋专项爱心款以及棉衣正在运往清平的路上。“孩子们有鞋穿了,感谢母校的捐赠。”一条最简单的帖子,表达了这个大男孩心中的感谢。
随着社会媒体的报道,王超与清平小学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许多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这个风雨飘零的小学。一笔笔汇款,一双双棉鞋,以少汇多,满满的正能量温暖了清平小学的每一位师生。对于现在的一切,王超除了表达心中的感激与感动,再也没有其他的可以来形容。每每在接收到善款和物资捐助,王超都会在第一时间公布,在微博上和空间里发帖表示对好心人的感谢,每句话都充满着这个大男孩的激动和无限的感激与感恩。
刚来那会,上山下山的路途让王超终生难忘,他说能留下来,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坚持,而是这里的一切都很好,风景很美,人也淳朴。他笑着说,只要不下山就不会辛苦,因为每下一次山就是全身骨骼的重新组合。
现在,王超已经完全可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学校和学生们是他最大的牵挂。做老师的日子越来越长,他也深刻的感受到要当一名合格的老师,的确没那么容易。“我能做的还只是一点点,如果有机会,我会继续,一直继续。”这个瘦高黝黑的25岁青年,目光坚定地说着。王超笑着说,他的皮肤原先很白的,但是高原紫外线辐射,也就变黑了。戴着黑色眼眶的大男孩,是孩子们心里的小王老师,在这个高山上,每天与孩子们同吃住,他渐渐地已经融入到这里。清晨,望着太阳穿透云层,看着光晕慢慢晕染开来,学校山下面的云层在蒸腾,瓦蓝瓦蓝的天空和云朵渐渐分层开来。这眼前的风景对王超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份惬意。
傍晚,日落。放学后,王超有时也会去学生的家里走访。夜晚初下,王超会在灯下伏案备课第二天的课程。
这是他的选择,把青春奉献在支教山区。这也是他的人生,把青春和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王超表示,他以后将在云南这个地方驻守、乃至成家。他会用他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守护清平小学和那些孩子们。他守护在云南,在那个距离天堂很近的地方,他张开臂膀守护一群孩子,在那里,他教书育人。从那年八月始,至今,王超一直默默地守护在这里,守护在这传说中接近天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