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要闻

【华园里的发明家三】记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追梦人”王林

发布日期:2013-07-01

寻找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专访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者王林

 

    “笔记本电脑正常运行时,其中央处理器产生的热量一方面由芯片散热风扇直接抽走,另一方面传递给半导体制冷片的吸热面,进而快速汇集到半导体制冷片的放热面,然后再传递给热管蒸发段,使热管蒸发段内的工作介质吸热汽化,在压差作用下,蒸汽快速流向热管冷凝段,借助散热翅片及散热风扇将热量快速、高效排到笔记本外部环境中去,在热管壳体内壁的吸液芯毛细抽吸力作用下,热管冷凝段内的工作介质流回热管蒸发段继续吸收热量。如此循环,热量不断从高温处输送到低温处,满足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散热需求。”

——摘自《一种移动计算机多核中央处理器冷却循环系统》专利说明书

 

    这位个子不高,穿着蓝色牛仔裤,戴着一副蓝黑镶嵌眼镜,外表普通的大学生,已经拥有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发表了4篇论文,并且还获得了2个国家奖。他就是1929cc威尼斯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级土木工程(3)班的学生王林。

 

起点,始于信念

    “这是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具有公共边的双圈图的奇优美标号及其算法》,这是第二篇《双圈图G(n,m)的奇优美标号及其算法》,第三篇是《一类图I(n)的超边幻和标号及其算法》,第四篇是《偶圈冠图的奇优美标号及其算法》……”王林自信地跟记者一一介绍道。回忆起大一的时候,那时的他对于论文,没有一点点概念,甚至也没敢动过自己要发表论文的念想,直到后来,在数学建模协会,他遇到了另外两个对数学有着同样兴趣的学长,陆一南和陈中华,当然少不了的还有一位伯乐,那就是他的指导老师刘家保。刘家保老师说道:“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激情,后来在相处中,发现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对待科研一直都很务实,也富有创新精神,这也是选中他加入论文团队的重要原因。”

    有机遇,有伯乐,有好的队友,一切都准备好了,王林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当时的王林作为团队中唯一一个大一的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压力无处不在。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别看论文只是一篇几页纸的文章,但是这期间花掉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无法计量的。首先要学会怎样使用公式编辑器,还要注意论文的格式,确保做好一切准备。”王林回忆说。那段时间里,王林卯足了劲,废寝忘食、早出晚归,从下载资料,到参考文献,再到整理成文,和队友们一步也不敢疏忽。

    王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三角拼图的超边幻和标号问题上,为了给出其超边幻和标号的算法和严格的数学证明时,团队走进了瓶颈期,在意见上也出现了分歧,尽管找了许多参考书籍,还是没有找到相关的理论能用来反推出问题的正确性。直到得到指导老师的点拨,他们才走出迷茫。王林坦言道,事后最让他高兴的不是大家明白了如何继续研究,而是指导老师教给他们一个道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参加国赛或发明专利,他始终会记得那个时候曾经走过的弯路,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经历了整整忙碌的两个月,带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王林和队友们向合肥工业大学学报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论文的入选让大家信心大增,王林向着自己努力的目标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王林说:“以前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块学习的料,之所以敢鼓起勇气写论文,也只是想在其他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自己做到了。”但是王林并没有因为这点小进步就停下了脚步,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怀着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王林“疯狂”了。     

 发展,更上一层

    论文的顺利发表,让王林面对自己想干的事情有了更大的信心。2012年,王林和他的队友们参加了第五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由于比赛是面向全国范围的,想要在几万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这对于王林他们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大赛要求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说明蜘蛛网织成怎样的结构才是最合适的。我们首先必须知道蜘蛛织网是什么形状、织网的角度、蜘蛛丝的黏度,当然单位长度圆形的面积最大……”谈起建模,王林表情兴奋地双手比划着。相比于论文,参加国赛的条件更加严苛,大赛要求参赛者必须在三天内完成建模并且附上一篇论文。平时一篇需要两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的论文,要控制在三天内完成,并且还要保证质量,着实压力不小。但是年轻的心已被点燃,前进的道路已被梦想力量照亮,三个人达到了一种默契,那就是不成功绝不回头。在那三天里,六点起床,十点回寝室,除了晚上休息的时间,王林和队友们几乎是“黏”在一起的状态,不知道有多少次饿过了头,不知道是演算了多少张草稿纸,不知道是多少次因为困难而烦恼……但是,王林坚持下来了,他和队友们做到了,第一阶段以二等奖的好成绩晋级。在第二阶段中,也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绩。

    王林说,这可以算是在他新道路上迈出的第二步,他决定“乘胜追击”。这次王林做出了一个更加“疯狂”的决定,他要发明属于自己的专利。

    专利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普通的笔记本只是用风扇来散热,并且只局限在一处,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笔记本高效、快速的散热呢?最终他想到了利用制冷材料在两处散热这种事半功倍的好主意。几乎没有犹豫,他再一次投入到研究与创作当中,并乐此不疲。

    有了正确的理论和清晰的思路,他从信息工程学院借来了电子模型 “大干一场”,研究过程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第一个专利成功问世的那天,王林特意去称了体重,不出意外的瘦了一圈。“既有成果又能减肥,一举两得呢!”乐观的王林骨子里有股阿Q精神。对于他而言,最可贵的是拥有相信自己能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信念,过程再苦再累都不重要。

    凭借着这份执着的信念,王林再接再厉,申请了《一种智能工业可移动多核控制计算机》和《一种智能多轴工业激光焊接机器人》两个专利。“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走自己想走的路!”王林坚定地说。

坚持,永无止境

    经过两年的历练,王林在刘家保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申请研究2012年度国家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一种智能数码电子点胶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到目前为止,王林的课外时间基本上全部投入到项目研究中,没有犹豫,没有后悔,没有抱怨,也没有退却。

    英语基础不好的他,每天早晨都会早起在如琴湖畔背单词。晚上,他还会呆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演算着公式直到临近宿舍关门。他自己并不知道,他的上进与奋斗正影响着身边的朋友。他的室友吴启仁说:“王林虽然平时大大咧咧的,但他是个在生活中有激情,科研上很严谨的人。每次从家里回来他都会带上大包大包的零食跟舍友分享,获得了奖金还会请同宿舍的人吃饭庆祝。他的电脑里面从没有下载的游戏,全部都是软件。他还喜欢骑单车去旅行,周末兼职的他攒钱买了一辆不错的自行车,独自一人从合肥骑车去南京然后回到老家六安,再从六安骑到合肥,去年寒假他还和同学骑车去了三亚。我真的很佩服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学习的追求。”在室友们的眼中,王林就是那种该玩就玩,该学就学的人,喜爱钻研的他一点都不像书呆子,他喜欢踢足球,喜欢打架子鼓,喜欢旅行,他活得很漂亮,很精彩。

    有人说,王林太累了,他活得很束缚;也有人说,王林是好样的,这样的生活才叫做有意义……在梦想的路上,王林一路走,一路高歌, “走在校园里,我只不过是个带着梦想出发,多付出了一点点努力而已的普通人。梦想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秤。”无论未来会怎样,作为梦想的行者,王林说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寻找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撰稿:学生记者  陶文、康引兰、李文焕,责任编辑:代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