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贵
(1929cc威尼斯 保卫处, 安徽合肥 230088)
摘 要:近年来,因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悲剧,也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事实证明,只要加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措施,预防和杜绝大学生因心理障碍导致自杀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自杀 预防
所谓的心理障碍,是变态心理学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之间的行为特征。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可能是由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家庭和社会原因则占主导作用。究竟有没有办法预防和阻止因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回答是肯定的。
加拿大客住中国20多年的
预防和杜绝大学生因心理障碍造成自杀事件的发生,应该重点把握“四个环节”,即:普及心理知识、及时发现征兆、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危机干预。
一、建立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机制,改变对“心理障碍”的片面性认识。
心理障碍的产生被看作是心理发展过程的不成熟和产生的畸变,在心理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这就导致个体以适应不良的方式持久地对待四周事物和做出极度的情感反应,从而产生明显的心理社会功能异变。因此,不能简单片面地把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看成是“另类”避而远之,也不能让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感到“自卑”封闭自我,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矫正,使他们步入正常的思维轨道。
1、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杜绝各种自杀事件的前提。
要始终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加强预防,必须加倍珍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出终结生命的草率行为。
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怎样去做。
2、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导、院(系)为主体、班级为辅助的“三级心理咨询”体系。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系统的普查,切实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条件以及本人的理想追求和社会交往。对排查出来的“重点对象”应分级、分类建立档案,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3、建立各职能部门、院(系)信息互通的联动机制。
凡是在日常生活学习、管理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心理问题,除了在第一时间做好教育疏导的同时,还应将基本信息归口一个部门处理(学生处或心理咨询中心),以便“点对点”地开展心理疏导。
4、加强对心理障碍学生帮助引导的保密机制。
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都有隐藏较深的个人隐私或家庭隐私,参与帮助教育的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保密制度,不能将知道的事情当做茶前饭后的“笑料”到处传播。
二、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心理隐患排查,重点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帮教工作。
1、从细微处入手,善于发现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蛛丝马迹。
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往往直接导致正常行为的变化。比如:性格活泼的学生突然沉闷不语,成绩很好的学生突然经常旷课,热爱集体的学生突然不参加集体活动,饭量很大的学生突然没有胃口,等等。这些行为的突变,既是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过程,也是思想反复斗争的过程。自我调节好了,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自我调节不好,就会越陷越深,甚至会因想不开而导致自杀。
案例一:某高校女生李某因小偷小摸行为,被保卫部门查处。当该生在自述材料上签字时,发现她的手腕上有几条明显被小刀割划的痕迹,引起了保卫干部的警觉。经再三做工作,李某终于说出了几次割腕自杀的事实。这一细微的发现和警觉,避免了一次极可能发生的自杀事件。
在大学生管理教育的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一定要争当“有心人”,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细节变化,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教育大学生在遇到巨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找到自我发泄、自我调节的途径。找知心人倾述是缓解个体思想压力的有效办法,只要说出来就不会有太大的事情。如果长期压抑在心间,或独自承担压力,极可能导致心理崩溃。
2、要重点掌握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生活和与人交往状况,弥补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缺陷。
案例二:某高校女生金某,6岁时其生父离家出走,她一直与母亲、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长期缺乏父爱,造成了她特别要强的性格,上大学后很难与别人相处。经过反复的心理疏导、跟踪帮教和关心爱护,使金某彻底改变了人生态度,发奋学习,顺利地考上了专升本。
大量的事实证明,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对这样的学生要摸排清楚,重点关注。
3、要把女生作为心理疏导的重点来抓。
案例三:某高校女生丁某,上高中时成绩名列前茅,孤傲自信。上大学后与其他同学相比没有更多的优势,自己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实,导致精神恍惚。经心理医生诊断:为间隙性精神分裂症。学校立即采取危机干预措施,派专人将张某送到家里治疗。
按照中国的传统,都是“穷养儿子富养女”。女生显得更加娇惯,性格比较脆弱,嫉妒心理也容易表露出来。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患抑郁症的调查中,女生的焦虑和压力指数高出男生一倍,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因此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4、要特别关注性格孤僻学生的家庭状况,寻找造成性格孤僻的根本原因,逐步改变他们的封闭行为。
案例四:某高校女生林某,多次偷拿寝室同学新购的物品,并悄悄地销毁,在证据和事实面前,该生承认了违法行为。经详细的调查询问,林某在上初中时,其父母因为与邻居发生冲突致人伤害被判刑。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关爱,自我封闭。该生入学三个月,从不与任何人交往,也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班级所有同学她都不认识。经过两年的跟踪帮教,指派学生干部专门带她参加集体活动,恢复了正常的人格心理。
综合上述事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预防和杜绝因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关键,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否过硬,在于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状况,在于我们的工作是否细致深入和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三、加强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切实把经常性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从理论上讲,学生心理障碍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与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心里障碍的起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看,是密切相关的,都要用说服教育、疏通引导的方法来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堆积多了,自我个性压抑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压抑。因此,不能把大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和思想上的问题简单地区分开来,而要融合在一起加以解决。
1、专职心理咨询师要主动与辅导员互通信息,密切合作,定期会诊,避免“单打独斗”。
辅导员在解决思想问题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科学的运用,增强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心里咨询工作要重点关注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2、切实把学生经常性思想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问题“不隔夜”。
案例五:某高校女生胡某因失恋,思想迷茫,闷闷不乐,显露出自杀的征兆。该生曾将自己不想活的念头向最要好的同学透露,胡某的同学也将信息报告了辅导员。但是辅导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既没有做思想工作,也没有向家长通报情况,两天后胡某在清明节那天投水自杀身亡。
案例六:某高校男生李某因心里障碍显露出不想活的征兆。该辅导员得到信息后立即详细了解该生的情况,发现该生的行为举止极其反常,就亲自带了两名学生干部24小时看护,并立即通知学生家长到校。该生家长将其带回家里看护治疗,因一时疏忽,李某在家自杀身亡。
从上述两起自杀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同样的事情,因为重视程度不一样,处理的方法不一样,学校所承担的责任迥然相反。
3、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信息,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案例七:某高校男生项某,性格孤僻,不善交往,辅导员和家长对此都非常清楚。暑假前,辅导员电话与家长取得了联系,告诉项某回家的时间和车次。由于当晚下大雨,该生就没有走成。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说明天回来。其父亲在家务农,没有什么文化,就说:“你想什么时间回来,就什么时间回来,我不管”。说话的态度语气非常生硬。当晚,该生就跳楼自杀身亡。
家长一句生硬的话语,导致一个生命的结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学校关心特殊的学生无可厚非,但是家长更应积极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想方设法改变生活环境,是矫正“心里障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案例八:某高校女生戴某,私自坐在六楼看台的边缘发呆,有明显的跳楼的迹象,后经多方努力将其解救下来。经过心理医生诊断:因思想压力太大,患有间隙性精神分裂症。学校与家长商讨建议戴某休学一年,起初家长坚决不同意。经过做细致的工作,家长同意该生与其姐姐一同外出打工。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该生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新步入正常人的心态。
四、要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采取紧急干预措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做到有备无患。
1、重大情况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公安机关在处理各种事故、案件中见多识广,有着丰富的处置经验。在涉及严重“心理障碍”学生事件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征求处理意见,必要时可请公安机关全程参与,见证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2、即使思想工作做通了,也要隐蔽地安排第二道“防线”。
案例九:某高校女生田某感到期末考试不理想,心情郁闷,情绪低落。班级团支书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向辅导员报告了情况。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心理测试,并劝田某可以申请缓考。田某跟辅导员说,看晚上复习的情况怎么样,如果复习的不好,第二天早上递交缓考申请,如果复习的好,就继续考试。辅导员当天下午向田某父亲通报了情况,其父亲也打电话安慰了女儿,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当天晚上约十点左右,田某趁宿舍同学上晚自习之际,将自己反锁在宿舍里自杀身亡。
辅导员对此事件的处理过程,应该说是合理恰当的。唯一的缺失就是没有安排第二道“防线”。试想,如果当天晚上安排同寝室的学生与田某形影不离,使田某没有独处的机会,如果辅导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田某具有考试“恐惧症”的特点,那么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3、采取非常手段短时间限制其人身自由。
案例十:某高校毕业生杨某因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很少与同学沟通,毕业前一直找不到工作,产生了自卑心理。当地公安机关在凌晨巡逻时发现该生独自坐在水库边上,语无伦次,还吞食了一串珠子。保卫处接到公安机关的信息后,立即将该生安置独立的房间,派出专人对杨某实施24小时看护,暂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直到安全地交到其父母手上。
4、“重点对象”的疏导与帮助要专人负责。
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同时负责心理疏导和帮教的老师,也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赖,双方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切忌今天换一个人,明天换一个人。
参考书目:
1、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1986年9月,辽宁人民出版社。
2、高开华《当代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2009年5月第二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蔡金成,高校学生抑郁症的心理探析,保卫学研究,2008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