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松
摘要:当前高校保卫工作面临着很多挑战,诸如高校自身的发展扩张、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新生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以及高校国际化交流的普遍等等。本文通过对高校保卫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对高校保卫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探讨如何促进高校保卫部门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高校保卫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保障高校稳定发展而服务,为创建平安高校做出贡献。
关键词:安全;高校保卫;保卫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07-02
随着高校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与社会的联系也就越加的密切。目前,高校内所发生的各种安全事件,其类型多种多样,且特点表现出事件发生突发性和深层次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高校保卫工作带来挑战。
一、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保卫工作不够重视。高校保卫工作承担着高校的安全稳定,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目标能否顺利进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仍有许多高校领导者重教学科研、轻后勤保卫。高校在后勤保卫部门的投入和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方面相比相差甚远。由于对保卫工作的不重视、经费投入的不足,高校领导时常将安全开会时讲讲、文件中写写,真正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就很难落实。目前,各高校安全经费投入主要是以安全保卫人员的薪资为主,用于保卫装备配备、技防的投入、老旧电路房屋改造等较少,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校保卫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安全防范水平。在保卫干部的人数配备上,我国对高校保卫干部的配备,要求达到师生总数的千分之三,但目前却未能达到这一比例要求。其次,高校其他部门和单位对保卫工作同样重视不足,实验室随意改造、危险品仓库管理不善、配电间堆放杂物、安全通道被堵等安全问题经常被忽略,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安全问题无小事,但部门、单位领导往往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视而不见,安全仅仅就是开会安排,会后却没有真正落实,面对保卫部门的整改要求,部门、单位领导口头称是,确迟迟没有行动,以至于保卫部门整改通知一发再发。
2.高校保卫人事制度不完善。人事职务聘任制度不健全。高校对于保卫队伍实行的是校聘和部门聘任的人事制度,受聘的保卫人员自进了保卫部门后,几乎是不可能被调离的,很多保卫人员在参加保卫工作后,一直到退休,都没有被调到其他部门工作。另外,保卫部门工作内容单调、管理岗位较少、职务晋升通道小、缺乏职业发展规划,这使得部分保卫人员不思进取、情绪消极、工作懒散。长此以往,高校保卫部门必然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不利于高校保卫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保卫人员福利待遇不高。由于保卫部门的特殊性,保卫人员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加班加点、工作量大都是常态,但是薪资福利却普遍不高。在职称评定或评先评优方面,保卫人员往往没有类似的评定和评优。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社会地位也普遍不被人理解和重视,在工作时不能得到学校师生员工的尊重,这样既会打击保卫人员的自尊心,又会减弱其事业心、责任心。最后必然导致保卫部门招不到素质高的人员,即使招到也留不住,使高校保卫工作处于两难境地。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高校的保卫队伍人员主要来源于退伍军人、教职工家属、附近居民、拆迁安置户或其他岗位难以安排的人员,其年龄结构、文化层次、任职岗位均有差别,每类岗位的工作很难量化,考核评价标准难以做到科学。此外,高校对整个保卫部门的考核也不尽合理。高校保卫部门主要承担着高校各个方面的安全工作,如治安、消防、安全生产等,而高校对保卫部门的考核主要关注点往往在控案率上,认为如果保卫部门在校内的控案率高,就说明保卫部门的工作做得好,这样的结果就是保卫部门考核时永远不可能得到优秀,相应的考核激励奖金相比高校其他部门、单位必然会少很多,这无疑打击了保卫人员的积极性。
3.高校保卫队伍整体能力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低下。高校保卫部门在承担维护高校政治和治安稳定、打击罪犯外,还承担着高校相关行政职能功能,为高校师生服务。由于高校保卫工作的特殊性及自身对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足,保卫人员时常感觉自己在高校地位低下,导致思想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态度散漫,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高校保卫人员不注意自身形象和小节,言谈举止不文明、不得体,对办事的师生员工表现漠或者是使用一些不太友好的语言,使师生员工反感,在师生员工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工作中缺乏高尚的爱岗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淡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高校保卫部门是高校的窗口,保卫人员的形象、素质往往影响着高校整体的形象。由于高校保卫队伍人员主要来源于退伍军人、教职工家属、附近居民、拆迁安置户或其他岗位难以安排的人员,只有少量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因此保卫队伍整体的学历偏低、文化知识水平低、管理知识缺乏。其次,因高校保卫部门培训制度的不完善、保卫人员自身学习能力不强,这使得高校保卫人员普遍“啃老本”,无法应对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此必然出现高校保卫队伍与现代化安全保卫队伍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远。业务素质不高。从高校保卫队伍的来源、知识层次上看,除了部分从部队退伍的军人接受过专门的、严格的军事训练外,其他诸如教职工家属、附近的居民、拆迁户等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体能、公安业务的专业训练。其次,高水平专业人才也是极度匮乏。如今,虽然现代化的保卫高科技设备不断进入高校,但由于无专业管理人员,高科技设备往往只能被当成摆设。另外,一些高校保卫队伍中只有极少数甚至没是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使得高校保卫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进退两难,遇到特殊突发状况时,保卫人员时常会超越职权办案。在处理相关案件时缺乏法律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想当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办案,往往缺乏法律保障。
二、对提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建议
1.重视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高校保卫工作关系着高校安全稳定,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目标能否顺利进行。安全工作是其他工作进行的基础,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应当重视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重视保卫队伍建设,保证高校各项事业顺利进行。一是要保证高校保卫工作的经费投入。校园建筑都应该安装有消防报警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等高科技防控设备,与监控中心直接相连,便于全面掌握校园动态。二是要提高高校各单位、部门、学院领导的安全意识认识,明确其责任,认真落实安全工作。高校安全治理工作,不仅仅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事,还需要学校各单位、部门、学院的协助配合。校园安全治理工作涉及面广,安全问题诱发原因较为复杂、突发性强、事件影响性恶劣等因素,因此需要高校各单位、部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三是完善高校领导参与的安全检查、巡视制度。高校领导不定期参与高校保卫部门对学校重点区域、难点问题进行安全检查和巡视,无形中加大了对学校各单位、部门、学院的压力,使学校各单位、部门、学院将安全问题落实到位。 2.完善高校保卫人事制度。探索保卫人才流动机制。适时、适当地在保卫部门内部与外部进行人才交流。交流是培养、提高干部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法。改变过去就地取材,内部繁殖,造成保卫干部素质低下、视野狭窄、思路单一的老做法。通过人才流动,注入新的血液、新的管理理念,提高保卫部门的整体战斗力。提高高校保卫人员的待遇。制定符合高校保卫工作情况的待遇政策,合理提高保卫人员加班费用、补助和津贴。建立健全保卫人员激励制度,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丰富奖惩形式,对在防范防控、抓获现行、抢险救灾、化解矛盾冲突、服务师生得到好评的给予奖励;对违反工作制度、出现工作失误,导致师生员工投诉的要严肃处理。合理提高保卫人员的福利待遇,明确奖惩机制,有利于队伍稳定,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保卫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建立覆盖高校保卫全部工作的综合考评体系,重点考核测评高校保卫队伍建设、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关键绩效指标(KPI),通过对保卫内部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把高校整体工作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保卫部门工作目标,再将部门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根据保卫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各岗位职责任务的不同,科学制定适合保卫人员工作绩效指标,指标要细致、可行、便于操作,调动保卫人员工作积极性。
3.提高高校保卫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保卫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严格准入,二是培训深造。建立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准入标准。重视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的选聘工作,准入要严,从源头上确保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质量。要通过建立准入标准考查应聘人员,对应聘者的背景、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背景、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方面全面考查。高校安全保卫队伍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也包括老员工的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包括理论教育,也包括实践学习,因此,要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从高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和保卫人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考虑,培训计划重点在于提升保卫队伍业务能力、安全防范知识技术水平,短期培训、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互补充,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不断提高保卫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专业化的培训,使保卫人员逐渐成为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的专家。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作为公共场所由过去的封闭或半封闭转向对公众开放,因此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也更加广泛,安全管理的方式也由过去的内部管理转向社会化管理,校园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越来越需要一支专业化强、综合素质高的安全保卫队伍,依靠现代化的防范技术保证高校事业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强.对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视界,2013,(20):114.
[2]刘百林.L大学安全保卫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
[3]卢四生.创新高校保卫工作机制之我见[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9):143.